如果这个游戏不是一部“动作大片”,我真的对不起你的演技天赋。有人假装摔倒,就像在“戏剧训练营”一样,夸张得连裁判都分不清是真摔倒还是碰撞。那些犯规的球员怎么办?更像是在练习“格斗技巧”,一招一式都比上一招难,真担心有一天场上有人会因为防守而被直接送上担架。
赵睿冲撞裁判的事件无疑是这场混乱中的“高光时刻”。被停赛五场并罚款10万元。 CBA的处罚虽然实施了,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表示,按照中超联赛的标准,这种行为应该被禁赛一年。但CBA的轻处罚似乎传递出一个微妙的信号:轻则轻判,不要触及根本。毕竟联盟的关注度和球员的商业价值不能失去。
再看看“个人冠军”张宁,他以六次犯规位居联赛第一。有人抱怨他的比赛亮点一半是进球,另一半是恶意犯规。这种屡教不改的情况,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联盟风气的缩影。无论是鱼跃判罚,还是暴力犯规,他们本质上都是在用“小动作”来弥补“大技巧”的短板。表面上他们是在与对手对抗,实际上却是严重透支了联赛的享受。
这也让人疑惑,中国篮协真的没有看到这种下滑吗?事实上,篮协也并非没有行动。前段时间召开线上裁判会,明确要求加强对摔倒、冲撞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举报标准。但问题是,这些“纸面上的努力”在实践中收效甚微。很多裁判对表演中的暴力犯规或摔倒行为选择“视而不见”,不敢轻易判罚。再加上一些球员和教练的纵容,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联赛环境有多糟糕?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江苏队在犯规榜上排名第一,山东队技术犯规最多,山西队恶意犯规排名第一。犯规多的球队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技战术强”,而是靠“扰乱”来取得优势。比赛不再是技能的比拼,而是比拼谁能“用力过猛”。这让联赛的观赏性直线下降,也阻碍了CBA的职业化进程。
归根结底,场上的这些乱象暴露的不仅仅是纪律问题,更是CBA在管理上长期的“错位”。一方面,裁判判罚标准混乱、不一致;另一方面,联盟对恶意犯规的处罚过于宽松,根本没有威慑作用。我想问,在一场频繁被哨声打断的比赛中,观众有多少耐心去关注比赛本身?如果拳头在比赛中总是胜过篮球,那为什么年轻观众还要为CBA买单呢?
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运动,但对抗并不是暴力的遮羞布。 CBA要想走得更远、更专业,就必须从根源上遏制这些乱象。从裁判到球员,再到俱乐部和联赛经理,没有人可以再“假装睡着”了。否则,场上的暴力和扑倒只会越来越多,观众也会越来越少。
最后一个问题是,面对60次犯规、80次罚球的比赛,你还能坚持吗?如果CBA再这样下去,观众就会选择离开。你认为谁会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4d.com/html/tiyuwenda/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