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球比赛中,进球有效的必要条件是球越过球门线;有时,足球会被踢到球门线前后的区域,然后离开球门。例如,足球先击中横梁下缘,然后落地(球门线前后区域),然后弹离球门;这时,裁判往往需要判断球是否先越过球门线,然后再离开球门线。球门线仍然没有被越过;但人眼的能力毕竟有限,有时裁判会将已进球视为未进球,或将未进球视为已进球,导致误判;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当球形成“门线球”(类似于乒乓球中的界线球)时,球本身进不进都是一个问题。
门线问题不仅在联赛等比赛中时有出现,在世界杯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东道主英格兰队对阵联邦德国队(当时东德和西德尚未统一,所以我在这里注明,但不在下面)。当比赛进入加时赛时,比分仍然是2:2平。这时,英格兰队的赫斯特起脚射门,击中横梁后,皮球弹到门线内侧,弹出了球门。当值裁判咨询助理裁判后,判定进球有效。英格兰队也凭借此球取得领先,并最终获得胜利。他再进一球,以4:2赢得比赛,夺得冠军。
直到现在,对于英格兰3:2领先的那粒球是否真的射入球门,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因为当时的摄像机只捕捉到了距离球门较远、角度不好的射门,而球到达的是先进位置和不先进位置之间,所以这个判罚是否是误判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再比如2010年世界杯1/8决赛。德国队与英格兰队的比赛,上半场临近结束时,德国队2:1领先;这时,英格兰球员兰帕德远射破门。击中横梁后弹到地面,随后皮球被德国队门将诺伊尔收集;录像显示,足球队的球在地面弹起时就已经越过了球门线,但当值裁判并不认为进球有效。这让英格兰队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进入下半场,下半场他们急于扳平比分,冒险进攻。 ,从而给防守留下隐患;而德国队则趁此连进两球,取得胜利。
这一次明显是误判了。据说,这种误判成为了国际足联引入门线技术的直接原因。
在竞技体育中,任何赛事都可能出现误判或有争议的判罚(这里不讨论裁判是否故意误判的问题,暂时假设误判是由于裁判能力和心理倾向所致),并减少误判的发生。判断纠纷和处罚的重要手段是使用技术手段(当然,像F1这样的项目就搭载了高科技设备),比如被引用已久的视频播放技术。篮球、乒乓球、短道速滑等项目,在出现争议情况时,经常使用视频回放来决定如何判罚;以及先进的测量仪器,可以在飞镖、冰壶等项目中准确测定投掷物体与目标点的距离。
有时视频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将更先进的技术成果引入到游戏中。例如,鹰眼技术已在网球领域使用多年。它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不同时间球的位置,并通过动画进行模拟。球的线,决定球落地时是否越线。羽毛球等项目也引进了此类技术。
尽管国际足联在足球规则修改方面一向以保守着称,尤其是其长期坚持人(裁判)决定比赛结果的立场;然而,随着这项运动的发展,比赛节奏和比赛过程中球的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来得越来越快,有时候裁判很难用肉眼做出正确的判定,于是国际足联妥协了,足球最终没能保持“清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门线技术被引入2014年世界杯。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判断球落地时是否越过球门线,还可以判断空中飞行的球是否越过球门线上方。 ;如果球被越过,裁判手表上的特殊装置就会收到“进球”信号。
因此,2014年世界杯E组首轮,法国队与洪都拉斯队的比赛中,法国队本泽马的射门被洪都拉斯队门将瓦拉达雷斯挡入自家球门。 ,虽然他在球落地之前接住了球,但裁判员的手表仍然收到了球门线技术设备发出的“进球”信号,因此判定进球有效;尽管洪都拉斯队的球员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事实胜于雄辩,兰帕德式的球场上的不公正现象并没有再次发生。
当然,当需要处罚时,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在篮球比赛中,只有部分判罚(例如被犯规的球员是否犯了普通犯规或技术犯规,以及球员投篮时是否踩到三分线)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判断,而这个判断的处罚并不总是通过视频来确定;再比如,在网球比赛中,球员可以质疑裁判对球是否出界的判定,并申请挑战鹰眼(通过鹰眼技术进行重新判定),但如果单场比赛中有球员挑战鹰眼的话失败两次,他就不能再挑战了。
在足球领域尤其如此。在应用门线技术之前,国际足联明确规定“球门”信号仅对裁判的判罚起到辅助作用。球进不进还是由裁判决定。
而且直到现在,反对使用门线技术的呼声仍然很高,其中有些不无道理。
比如,“人类决定论”派仍然固执地认为球是否进球应该由人类来决定,而不是留给机器,这样才能保持足球比赛的魅力。但它是如何失去魅力的呢?球门线技术会影响球员表现或观众观看吗?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项技术,先入为主地反对的话,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不应该受到影响!如果因门线技术而“遭受”损失的一方(比如上面洪都拉斯队的球员)提出争议,就会耽误时间,打断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没有门线技术,估计值班裁判也会判定球门内,球有效让洪都拉斯球员不参赛?而如果当值裁判判定进球无效,恐怕法国队的球员会打得更凶。当这项技术的运用成熟后,只要裁判不浪费时间判罚,就不可能中断比赛的连续性。更何况,国际足联还规定,球是否进球,仍由裁判决定。
再比如,有人认为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将判罚的准确性提高到100%,因此引入门线技术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观点只能说明其意义并没有人们理想的水平那么大。意义其实非常大,因为虽然判罚的准确率不能提高到100%,但是提高总比没有好。裁判员只在必要时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判罚,以减少少数错误率(要明白的是,当绝大多数判罚正确时,只要提高一个小百分比的准确率,错误率就会下降)大幅增加)下降)。如果这个观点属实,那么助理裁判制度的引入就是一种浪费。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高科技手段无法广泛应用,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在足球比赛中几乎不可能使用门线技术。
凭良心来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烧钱的行为早已司空见惯。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主办方往往要花费天文数字,甚至像希腊一样,背负巨额债务来举办赛事(2004年奥运会);新建的场馆在赛后如何使用往往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比如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场馆;虽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间接拉动经济发展,比如为奥运会而建的基础设施可以在赛后继续使用,但为什么仅仅为了举办奥运会就必须采取这些行动呢?更重要的是,有时基础设施无法及时交付。例如,巴西政府计划在巴西世界杯之前投入使用的轻轨并没有全部按期完工,更不用说运营了。
门线技术也是巴西世界杯被巴西人诟病的巨额成本的一部分;当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重要赛事(如世界杯预选赛)问题上应用门线技术问题,花钱购买设备并配置相应的技术人才并不算太大,而且可以通过制造比赛结果更加公平;但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这样的钱,为什么不用来改善民生呢?即使投入改善中小学体育设施,也比引进门线技术更有价值。
因此,反对者提出疑问:同一赛事的正式比赛有的使用门线技术,有的则没有吗?尤其是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和世界杯非洲区预选赛这样性质相同的比赛,是否需要采用不同的规则?
其实这没什么。 《体坛周报》指出,2010年世界杯期间,不同大洲的世界杯预选赛采用不同的规则是很常见的。例如,在非洲预选赛中,足球撞到树枝就会受到处罚。方式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网球领域已经引入了鹰眼技术。由于财务问题,不同的大满贯赛事有些安装了鹰眼,有些则没有,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如果真要追求平等,首先要改变目前世界杯各协会名额的分配方式,无论是根据会员数量还是根据协会的整体实力来分配都是不公平的。
总之,这些理论都有其道理。毕竟,新事物的应用(其实门线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什么新事物),难免会出现问题,难免会受到质疑;因此,门线技术的使用目前也会受到限制(即使没有人为限制,这项技术的推广仍需要时间)。
然而,反对球门线技术的论点之一是毫无意义的:误判是比赛魅力的一部分。
不出所料,此言一出,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但这个理论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误判也是足球比赛魅力的一部分”是否正确。
纵观世界杯历史,许多误判及其后续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1954年世界杯决赛,匈牙利队的好球被判定无效,因此丢掉了冠军; 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马拉多纳通过手球(上帝之手)帮助阿根廷淘汰英格兰; 1998年世界杯1/8决赛,阿根廷和英格兰各通过鱼跃攻入点球。从0:0到1:0再到1:1; 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英格兰队凭借鱼跃赢得点球击败阿根廷队; 2002年世界杯淘汰赛,韩国队在裁判的帮助下先后淘汰意大利和西班牙; 2010年世界杯1/8决赛,阿根廷通过明显越位球淘汰墨西哥,德国则因为英格兰进球误判无效而淘汰英格兰……
当然,还有一些有争议的判罚仍在争论是否属于误判,比如上面提到的赫斯特之谜;比如上面提到的1998年世界杯1/8决赛,当时阿根廷2:2落败。在打平的情况下,西蒙尼的摔倒导致裁判将贝克汉姆罚下,英格兰队因此被淘汰。这次失败是失败吗?再比如2010年世界杯决赛的红牌点球……
这些误判或者有争议的判罚,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引发了一个热门话题:如果匈牙利队在1954年夺得世界杯冠军,那么当今的世界足球格局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在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裁判判定英格兰3:2领先的进球无效,那么德国队能否坚持到最后呢?如果1986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被判无效,英格兰会淘汰阿根廷甚至夺冠吗?西蒙尼在 1998 年世界杯上的失败算失败吗?如果裁判没有吹掉2002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莫伦特斯毫无疑问的金球,西班牙队能否提前八年杀入世界杯决赛甚至夺冠?如果兰帕德在2010年1/8决赛中的门线射门没有被判无效,德国队还能击败英格兰队吗?如果……
令人无限想象和津津有味,误判确实是足球运动的魅力之一。
但问题是,这可以成为反对使用球门线技术的理由吗?
首先,人们谈论“如果……那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毕竟,无论讨论多么深入,无论结论多么正确,都无法改变比赛的结果,被不公平淘汰的球队也将被不公平淘汰。
那么,这些内容只是一个话题来源,还是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
当然不是。讨论足球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谈话材料、吸引关注,更重要的是铭记过去,为未来为师。我们应该继承过去正确的事情,改变过去不正确的事情。 。以2010年世界杯为例。西班牙队依靠传控足球夺冠,所以西班牙队的风格可以继承;阿根廷队被淘汰的原因是中场和前场大牌球员的积累,并且中场和后场的实力并不是很强。所以这个团队的这种情况值得改变——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盲从,改变也不意味着放弃。例如,传控足球是否有效取决于使用者的能力和情况。
其实不光是足球史,研究和研究体育史乃至整个历史最有意义的作用就是以史为镜,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如果是为了增强如果不能向前人学习“增强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还要研究历史呢? ”就像鲁迅先生的《啊》 Q.“我以前比你富有得多”的行为有什么区别?);至于话题和关注度,历史事件中的各种焦点问题,包括历史人物的明显错误,都不能成为话题,也不能用来吸引关注。 《三国演义》等名著就是这样成为引人注目的素材的;但这些都只是副产品,更何况可以成为会话材料的材料有很多种,也不一定要用历史人物所犯的明显错误。
当然,议论和关注体现了历史的魅力。那些错误——15世纪的葡萄牙王室错误地拒绝了哥伦布西航的计划,明清两代的皇帝错误地将《四书五经八篇》视为帝国的独木桥。考试。 ,柯西误认为伽罗瓦群论无用,拿破仑误认为蒸汽机不可能运转,勒夏特列误认为氨工业不安全,孟德尔遗传理论被误搁置,欧洲绘画界末日19世纪错误地认为梵高的画没有价值……这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道”这个话题上,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讨论,如果某某没有犯任何错误,将会发生什么。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如此:汉武帝是否应该废黜百家,只尊儒术?郑和该下西洋吗?伽利略应该离开帕多瓦大学吗?拜伦是否应该放弃《唐璜》而去希腊打仗?滴滴涕是否应该推广?是否应该进行代价高昂的登月……
即便是那些冤死的人——苏格拉底、希帕索斯、韩非、塞尔维特、莫尔、伽利略、拉瓦锡、瓦维洛夫……他们的经历也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遍又一遍的讨论,一遍遍的重新假设,一遍遍的叹息……
但我们是否因此而觉得历史人物的错误是历史魅力的一部分,甚至不公正也是历史魅力的一部分,从而排斥后世能够避免错误的方法呢?有这种想法的人有考虑过当事人的感受吗?即使关注的结果是同情,时间也无法倒转,那么将关注仅限于同情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一个指挥员的部署失误导致大量军士(甚至炮灰)惨死,可能是最迷人的失误。人们除了感叹之外,不也是为了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吗?更何况,很多这样的错误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状况!
足球史上也是如此。当人们谈论这些误判的时候,谁考虑过失利球员和球迷的感受?谁曾想过淘汰一支本来可以晋级的球队会对足球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你可以说影响不大,也可以说影响不大。但复仇者联盟觉得,能够关注是否应该使用门线技术问题的人,要么是足球圈人士,要么是球迷。那么,如果你是一名球员,你如何才能保证下一次误判不会发生在你所效力的球队身上呢?如果你是一名俱乐部经理,你如何确保下一次误判不会发生在你俱乐部的球队身上?如果你是足协的一员,你如何保证下一次误判不会发生在你的国家或家乡球队身上?如果你是球迷,你如何保证下一次误判不会发生在你支持的球队身上?即便考虑到输球球员和球迷的感受,如果除了叹息之外,找不到避免未来足球比赛中出现类似误判的方法,那叹息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让一代又一代的足球人感叹吗?
换句话说,既然误判是足球比赛魅力的一部分,那么误判就没有理由不成为其他体育比赛魅力的一部分(事实确实如此。以篮球为例,在刚刚——2013-2014赛季结束 在NBA季后赛中,裁判在某些比赛中的误判受到了各方球迷的批评,人们不止一次提出“如果……那么……”的假设。二十年后,在1993-1994年NBA季后赛东部半决赛中,芝加哥公牛队与纽约尼克斯队第五场比赛中,公牛队球员皮蓬在关键时刻被吹罚了这个罚球。这一判罚引发的蝴蝶效应也一直备受人们的想象;再比如击剑,在2004年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中,裁判对7次误判,抹掉了中国队的成绩,导致中国队输给了意大利队;例如,在体操、跳水等计分项目中,裁判员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感受往往对比赛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讨论 迄今为止争议太多)。在一些运动项目(如田径、射击、速度滑冰、冰壶、飞镖、定点跳伞)中,裁判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赛甚至无法在没有裁判的情况下进行。同时,这些运动很少出现误判或有争议的判罚。是否可以?为了增加这些赛事的魅力,我们应该禁止使用精密测量设备等方法,以防止裁判员做出误判或做出无人知晓是非对错的决定?
再假设,如果有人开发出一种训练裁判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让裁判在足球比赛中用肉眼准确判断高速飞行的球是否越过球门线(甚至在赫斯特谜案下)情况),并不能说采用这种训练方式会降低足球比赛的魅力,而且为了防止魅力降低,裁判也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
因此,“误判也是足球比赛魅力的一部分”并不能成为阻止门线技术的理由。以前,如果技术不够高,法庭上发生不公正的事情,也无能为力;但既然可以引进门线技术,为什么不能本着以史为鉴的理念来引进呢?
当然,门线技术毕竟有制造和使用成本,竞技体育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因此,具体用在哪些游戏中,还是要看更公平的游戏潜在收益能否超过购买,使用门线技术的设备成本——估计如果钱不投入门线的话技术,主要足球联合会和富裕俱乐部的预算将不会用于叙利亚难民和其他人。与其炒作转会费,不如投资,让大型比赛更加公平。
所以,让我们结束魅力误判论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4d.com/html/tiyuwenda/9416.html